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专注于语音助手 Alexa 的亚马逊业务部门在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亏损高达 250 亿美元(当前约 1821 亿元人民币)。尽管亚马逊声称售出了超过 50 万台 Alexa 设备,包括 Echo 智能音箱、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等,但 Alexa 一直难以盈利。
据报道,亚马逊对 Alexa 硬件部门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财务管理,优先考虑创新和长期收益。公司曾明确表示,初期产品无需盈利。
亚马逊曾以低价甚至亏本销售 Echo 智能音箱,寄希望于后续通过 Alexa 服务获利。然而,用户主要使用 Alexa 进行免费服务,如查询天气、时间等,大额消费行为并不多见。
然而,巨额亏损并未影响产品研发投入,亚马逊不惜投入巨资研发新产品,如 Astro 家庭机器人、Halo 健康追踪器等,但这些产品大多未能取得商业成功。
亚马逊曾采用名为“下游影响”的指标评估产品价值,即根据用户购买产品后在亚马逊生态系统内的消费金额来衡量产品价值。然而,这一指标存在缺陷,可能夸大了某些产品的盈利能力。
为扭转局面,亚马逊计划推出订阅制的生成式 AI 版 Alexa,希望通过提供更高级的功能和服务来收费。但业内人士对此前景并不乐观,一方面,用户对订阅服务的疲劳感日益增加;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技术仍不成熟,能否成功颠覆语音助手市场充满不确定性。
此外,亚马逊还面临隐私问题,此前曾曝出保存用户语音记录、监听用户音频等丑闻,严重损害了其声誉。
业内普遍认为,亚马逊押宝生成式 AI Alexa 是一次高风险的尝试。其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的突破,更考验亚马逊能否改变用户对语音助手的认知,以及公司能否克服一系列挑战。